乐文书包网

手机浏览器扫描二维码访问

第18部分(第1页)

对于乾隆皇帝这个说法的潜台词,我一直深怀疑虑。原因是,我始终认为,在帝国历史上,一切跌宕起伏下面,最强有力的那根杠杆是皇帝的素质与能力。在极大的程度上,这个因素甚至可以左右历史的进程。在政治上,这才是我们民族真正的不幸。这方面的例子很多,我国历史上一再出现的所谓“中兴”现象,就不是孤证:

——汉武帝后期,这位在历史学家和无聊文人口中雄才大略的皇帝,把国家折腾得国敝民穷、“盗贼蜂起”,社会极度动荡。紧接着下来,就实现了“昭宣中兴”,汉宣帝刘询也成了历史上口碑很不错的一位皇帝。

——宋高宗赵构因为用秦桧、杀岳飞、对金媾和,被后来的人们骂得体无完肤。孰不知,他是在内忧外患、风雨飘摇和几乎是一片废墟之上,开创了南宋一百五十多年的基业。由此,才被当时的人们颂为“中兴之主”。我国历史上,欲求苟安一隅而不可得的事例太多了。

——明成祖朱棣也被称为“雄才大略”。在他的好大喜功、恣肆暴虐之下,大明王朝的国民经济差点走向崩溃的边缘,各地暴动不断。以至于他的子孙两代皇帝要拼命收缩,连郑和的所有航海资料都要烧掉,害怕后来者继续这种“壮举”;居然也在十年之间,形成了“洪宣之治”。

——张居正在皇太后与万历皇帝的倾心委倚下,也几乎凭借一己之力实现大明朝的中兴,这也是人们较能接受的一种说法。须知,张居正接手的也差不多是个烂摊子。

——甚至就在慈禧老太太秉政之初,在恭亲王和曾、左、李、胡辈的齐心协力下,也曾经有过一个应该算是很不错的“同光中兴”。

上述事例至少说明,中国历史常常围绕着最高权力人格化的综合素质发生变化。再说一遍:这才是中国人的最大不幸!

因此,一些在历史上特别喜欢用“规律”、“必然”之类全称判断的说法,特别令人感到可疑。

事实上,如果把崇祯皇帝和朱元璋做一下比较的话,崇祯皇帝实在不仅仅是太嫩了。在排除了善恶之类判断之后,如果说朱元璋的综合素质达到了教授级高级政工师的话,崇祯皇帝可能连小学毕业的水平都达不到。他的综合素质中的缺陷实在是太多太多了。因此,窃以为,大明王朝亡在他的手里,真正叫一个——气数。

刘:仔细审视,明太祖开创了一个权力分散格局,这假不了,但权力的集中也是真。分散权力的设计,真为的是将权力集中在自己手上么?防范之需也。集中才是根本。集中,便生出后世的诸多祸患,此为历朝之通病,非有明一代独有。但明代的集中,过于离谱,乃至撤中书,罢宰相,遇到弱君执政时,内廷势力膨胀,宦官弄权,或外廷(内阁)做大,其首辅权力甚至大于宰相,披着党派外衣的谋权者争权,几无可免也,以晚明尤甚。而当遇到有为的君主,专权自用,几成惯例,到头来还是躲不过一塌糊涂之结局。姜德成在他的《徐阶与嘉隆政治》中总结了一条线索,即,明初的洪永政治——无丞相的皇帝专权,嘉隆政治——内阁专权,到了明末政治——党争不断。再加上此前我们已讨论的有明一代政治的宦官因素,在朱元璋的设计中,这严丝合缝的死保政权千万代的措施,怎么就弄成了后来的样子?我也觉得,书中对此有省略。你是否愿意借此机会就此多说几句,以平息一类读者对作品的疑虑?

李:在前面的叙述中,已经间接地涉及到了这个问题。在此,我愿意引用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的话。马克思和恩格斯都曾经说过类似的话,大意是:专制主义的最大特点是轻视人,不拿人当人。这的确是我国政治文化传统的最本质特征之一。

在历朝历代的制度设计中,人性的因素可能是最少被考虑到的。即便有所考虑,也是透过儒家思想和帝制传统结合后高度扭曲的人性;从而渗透了对治下人民的深切蔑视。因此,那些制度设计中,对于皇家之“私”的考虑远远超过了对于天下之“公”的顾及。明代皇帝尤其如此。这样的制度设计与建设看似严密,其实漏洞百出,国家、社会、人民要为此付出极为高昂的成本,根本谈不上有什么政治智慧。我特别厌恶钱穆谈到中国没有皇帝说过“朕即国家”这句混账话时的津津乐道;在他看来,这种情形表明了中国帝制政治传统中悠久的“自由”、“平等”和天下为公。我不知道他是出于何种肚肠。我只知道,就我的读史体验,中国数千年的帝国政治史,根本就是一部朕即国家史。因此,才会有我们所看到的那所有疯狂与残暴。

扭曲的人性也是人性的一种,它不可能不发挥作用,不可能不在时间与空间中膨胀发酵。最后的结果就是:不拿人当人的人也做不成|人,不是报应在现世,就是报应在来世;不是报应在本人,就是报应在子孙。于是,朱元璋做的孽也就报应在他那些乖戾的子孙身上,如崇祯皇帝一家。

中国历史写作的变化(11)

()免费TXT小说下载

刘:前些天我写过一篇评论“历史写作”的短文,把你的“帝国”系列归入此类。文中总结了它们的特点,其中之一是史料的扎实。我这里有几个小例子,希望阁下能就此谈谈写作过程中选材取料时的立场与方法。比如,关于严嵩的年龄。严生于1480年,卒于1565年,享年八十五足岁,以虚岁计,可说八十六岁;书中说他八十七岁,虽不算大毛病,但觉有些勉强。你肯定有自己的想法,不妨谈谈。再如,关于徐阶举家迁徙江西一事,书中取最通俗的说法,认为是为巴结严嵩。但姜德成对此有极详尽的辩驳:“厌吴中之俗,择风俗淳朴之地徙之,是徐阶一生夙愿。”这点于徐阶、明中后期的政治,显然比严嵩的年龄重要得多,阁下为何取“巴结严嵩”说?你对姜的辩驳怎么看?第三个小例子,其意义更非前两个所能比的了,是有关朱元璋诛杀功臣的。基本事实是,明初四宰相,有三人被杀,徐达一死,有一种民间传说,甚是诡异。但温功义先生在他的《三案始末》一书中,以徐达身后所获得的哀荣以及子孙们世代所享皇家的恩宠,直至明灭才止的事实,暗示他不同意徐死于朱元璋那只鹅的传说。甚至温还不同意朱有计划地诛杀开国功臣的意见。阁下书中很大篇幅,其立论的基点恰与温的意见和质疑相反。一般而言,“知人论世”,当谨慎从之。阁下于此一点,常常是,结论所留余地不多。请谈谈,处理重大史实,你所尊崇的原则是什么?

李:我记不清楚计算严嵩年龄时的情形了,大体上是按照我老家计算人虚岁的方法,可能是把他老人家在母亲肚子里的十个月也算进去了,又加上了差额的月份。还有一个可能是:根本就算错了。

我孤陋寡闻,不敢苟同姜德成先生对徐阶的说法,譬如“厌吴中之俗”云云。既然“厌吴中之俗”,退休后干嘛不到严嵩的老家——那“风俗淳朴之地”去住,而是在吴中老家一住就是十年以上,直到八十多岁高龄去世?说徐阶什么都行,只是把他说成是一位将追求“风俗淳朴”当成“一生夙愿”的政坛老将、严嵩“小妾”之一,我不太敢相信。

至于朱元璋杀功臣的事儿,不谈也罢。因为这方面的史料实在太多。有一百个人,就有一百个哈姆雷特。在一个爱谁谁的时代里,对同样的资料做出完全不同的解读,应该是很正常的事情。不同意朱元璋是“有”计划地谋杀也没有关系;那就说那帮家伙是“无”计划地被杀的好了;如果说连那十数万人被杀也不同意,那也就不需要再说什么了。

我多次说过,我没有受过专业的史学训练,也不是为跻身专业文化人圈里而写作。这使我时常暗自庆幸。专业人士对一件事情怎么看,包括对我的写作怎么看,我基本不太在意。原因很简单,就像在《大明王朝纪事》“尾声”中那位裁缝荆元所说:仅仅因为“文化圈中人另有一番见识”。我只在意那些非文化圈中人的普通读者的看法,只在意写的是不是真话和这真话是不是有根据,只在意我所说的是不是符合人性、人生常识和良知。仅此而已。

不知道这算不算“处理重大史实时所尊崇的原则”?

刘:我没把阁下看做明史专家,但我十分欣赏阁下解史的角度,也相信阁下的功夫。我有一个题外问题,借此机会请教。1421年永乐帝迁都北京后,仍留南京为“陪都”,各职司照设如常,虽为闲职,但也能满足中国人居官为贵的心态,而且仍有被擢拔京城的可能,严嵩即为一例。严长期在南京任闲职,直到嘉靖十五年,由夏言所荐入北京任礼部尚书。嘉靖朝的张璁和桂萼,原都是鼎力支持朱厚骢的微臣,在极短的时间内被拔擢入阁,两人都在南京刑部待过。这“陪都”的衙门,像是明代官员选任的蓄水池,前后各朝少有耳闻如此设计者,历代论者也少有人留意此处。如此重要的政治设计,长期被忽略,总觉惋惜。我的疑问是,永乐帝的这一心思,对后来两百余年的明代政治,甚或后来六百年的政治产生了怎样的影响?永乐帝之后的朱家子孙,杀官如麻,动辄成千上万,与此制度设计是否有什么关系?阁下书中特别注意到了自朱元璋始的明代杀官现象,以及给文官队伍——换句话说是,给中国古代的知识分子阶层带来的巨大伤害,因此我不太相信你没注意到这隐秘的“陪都”于此“传统”的作用。但书中说到此,三两句而已。你是否愿意借这个机会,就此多说几句?

李:我想,对中国人、中国文化,特别是中国读书人荼毒得最凶恶的,是中国数千年以官为本位的文化传统和朱元璋设计的各项帝国制度。这些东西使得中国人太少选择的机会,并且至今还在腐烂着中国人的心灵。与今日世界其他国家比较,这个传统对我国的现代化发展有不小的阻滞作用。

真的很惭愧,我没有认为把南京当成留都是多么重大的一件事,所以确实没好好想过这个问题,不敢多说。

刘:明中期以后的政治衰微,与各帝的选官之法有着很深的关系。如何深获帝心,至为关键,这本也是常情。但嘉靖朝尤甚的靠写“青词”作为选官的重要标准,令人匪夷所思。严嵩,其《庆云赋》《大礼告成颂》,不仅辞章华美,且因其谀意入髓,深获帝心自不待言。然徐阶、夏言也是如法炮制,让人不能不深想一层。阁下书中对此着墨不浅,但还是有不解渴之感。阁下能否再捋出个顺序来,让更多的人看看靠这写青词一法,是怎样把知识分子引入诡谲的升迁之路,从中计算出中国政治的某种吊诡的逻辑来?

中国历史写作的变化(12)

李:苏里兄不要害人。这个问题看似浅显,其实是一个博士论文的题目。而且,很可能是一篇博士论文都说不清楚的大题目。因为这个问题根本就是一个官吏考选的问题。

秦汉以降,两千多年间,我们的祖先在这个问题上着实花费了不小的精力、智力和体力。一个在西汉初年就被曹参认识到了的问题就是:在帝国制度下,最难治理的是官,而不是民。如何让手中掌握着权力的官吏不要为非作歹,是全世界都在致力解决的问题。

一个好制度,必定是一个让英雄有用武之地的制度,同时,又必定是一个让坏蛋不敢不收敛的制度。为此,两千多年来,我国至少有过察举孝廉、九品中正和隋唐以后的科举制度,包括张居正在科举制度之下实行的官吏考成法等等。这些制度都曾经在其当时发挥过良好的作用,后来,无一不蜕变得一塌糊涂。究其实质,根子的确在帝国制度上。

说到底,就是官吏对谁负责的问题。

想想看,一个官吏只要搞定了自己的上司,就几乎可以无恶不作时,号召官吏们都去做海瑞,还有比这更弱智的事情吗?既然如此,大官们用“青词”去博取皇帝欢心也实在是太正常不过的事情了。事实上,翻翻史书,在我国历史上,为了博取上司或皇帝的欢心,比这个恶心的事例称得上比比皆是。否则,哪里来的吮疮舔痔之类的成语呢?

刘:说到这儿,让我把话题扯得稍远一点。你的话,让我鬼使神差地想到一个词儿:“东北现象”。好一段时间,我看不到电视、报纸,上网也十分地困难。这几天有机会上网,电视也通上了,你猜怎么着,重要新闻净是咱们东北的事儿。吉林苯厂爆炸引发哈尔滨水荒,随之松花江污染,前几天水流到了佳木斯,据说还要捎上俄罗斯,标准国际级的大事儿;哈尔滨550万元医疗天价收费案,院方对着媒体还说是照顾患病家属,少收了135万元;两起煤矿爆炸案,其中一起死人过百;爆炸声刚刚落下,黑龙江前政协主席###收受巨额贿赂案公开判决,死缓,我看网上一片骂声,也是影响全国的大案;由韩案让我又联想到了马德买官卖官案;再稍远一点点,有辽宁的穆马案、刘涌案,哈尔滨宝马车撞人案和人出在东北的田凤山案。哎,怎么说呢?啥叫祸不单行?最近几日辽宁一个什么地方的医院起火,烧死39名患者,惊天动地啊。这又让我联想到去年的什么时候,东北某地学校学生中毒案,都闹到北京来了。以及,前不久,东北某地的买凶杀人案,也是国家级的大案要案。都咋整的呢?离奇、离谱的事儿怎么都叫咱东北摊上了呢?不都说咱们东北人都是活雷锋吗?怎么一夜之间和这么些闹心的事儿扯上了呢?如此种种,无法不让我联想到东北的官吏队伍,像是出了什么问题,联想到东北官吏的选拔任用问题,联想到东北超负荷对国家的贡献问题,联想到东北的失业问题,联想到许多许多。我总觉得这里面像是有某种神秘的联系。老兄读史,解史,有足够的洞穿能力。我没有让老兄犯错误的意思,我也不赞成搞影射史学,但克罗齐说过,所有的历史都是当代史;或曰历史是一面镜子,明天的历史便是今天发生的,否则还有“历史的教训”一说?我想听听你怎么看这些事儿。如果有人不愿意听,就当没说。

李:话说到这份上了,还说没有让人犯错误的意思!其实,个中因果你已经在提问中都说得差不多了,我何必再饶舌。我只想说一点:在这个问题上,恐怕不仅仅是东北一地的事情。对于我们国家来说,这可能都是最为任重道远的一个领域。套用黄仁宇先生的说法:经过长期革命,当我国国家上层组织和基层组织已经到位时,建立连接上下的一套政治、法律体系就成为当务之急;我想,这大约也是我国这一次社会大转型能否成功的关键所在。因此,就我的读史体验,在这个问题上,很有可能会对我们民族的良心与智慧发生一次重大的考验,甚至可能还会经历程度不小的痛苦。就个人而言,我肯定希望这种痛苦越小越好。如果不是如此,也没有办法。毕竟,做到这一点需要社会综合条件的具备。历史上,不如人愿的事情已经发生过太多太多了;这个民族必须承受。

刘:还说朱元璋。太祖一介布衣,是中国历史上最具代表性的“布衣皇帝”。元末群雄并起,中原逐鹿,最后胜出的不是别人,是朱元璋的一班人马。远的不说,只看明的前后两朝,成吉思汗的早年经历,只比朱元璋更悲惨,衣食还不是主要问题,他真是时时有生命之虞;但即使在兄弟之间,更别说与其他人的竞争,胜出的也是

飘雪之殇  缱绻两心  活色生香  贼窝里的冰美人  我们是传奇  不必拉警报  迎春花  波光舞影  边地勋爵  锦绣农门小福女  当病弱少女掌握异兽分身  忘情血狐狸  位置  偶是深圳一个贼  哑夫  妙夺父心  心腹  霸君挑情  了不起的大长虫  空姐押宝乐  

热门小说推荐
倚天屠龙夺艳记

倚天屠龙夺艳记

赵敏的娇蛮狐媚周芷若的举止优雅小昭的温柔体贴不悔的秀丽美艳蛛儿的任性刁蛮  一梦醒来,该是倚天屠龙的另一个新主角上场了...

师娘,借个火(师娘,别玩火)

师娘,借个火(师娘,别玩火)

师父死了,留下美艳师娘,一堆的人打主意,李福根要怎么才能保住师娘呢?...

修真位面商铺

修真位面商铺

成仙难,难于上青冥!修真难,没有法宝没有丹药没有威力巨大的符箓,没有强悍的天赋。但是自从有了位面商铺就不一样了,有了位面商铺一切都有了。什么,修真界最普通的洗髓丹在你那里是绝世神丹!什么,你们那个位面遍地都是各种精金矿物,精铁灰常便宜!前世走私军火的商人,今生在修真界同样要将商人当做自己终生的追求。我只是一个做生意的,修炼真仙大道只是我一个副业。成为位面商铺之主,横扫诸天万界。商铺在手,天下我有!...

鹿鼎风流记

鹿鼎风流记

少年附身韦小宝,和康熙做兄弟,唬弄皇帝有一手绝色美女尽收,色遍天下无敌手!睿智独立,诱惑惊艳的蓝色妖姬苏荃花中带刺刺中有花的火红玫瑰方怡温柔清新纯洁可人的水仙花沐剑屏空谷幽香,善解人意的解语花双儿倾国倾城,美丽绝伦的花中之王牡丹阿珂诱惑惊艳美艳毒辣的罂粟花建宁空灵纯洁娇艳精怪的山涧兰花曾柔...

张三丰弟子现代生活录

张三丰弟子现代生活录

张湖畔,张三丰最出色的弟子,百年进入元婴期境界的修真奇才。他是张三丰飞升后张三丰所有仙器,灵药,甚至玄武大帝修炼仙境的唯一继承者,也是武当派最高者。在张三丰飞升后,奉师命下山修行。大学生,酒吧服务员,普通工人不同的身份,不同的生活,总是有丰富多彩的人生,不同的遭遇,动人的感情,总是让人沉醉不已。武林高手...

魔师逆天

魔师逆天

前世孤苦一生,今世重生成兽,为何上天总是这样的捉弄!为何上天总是那样的不公!他不服,不服那命运的不公。自创妖修之法,将魔狮一族发展成为能够抗衡巨龙的麒麟一族,成就一代麒麟圣祖的威名。...

每日热搜小说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