乐文书包网

手机浏览器扫描二维码访问

第25章 仁宗汉法复科举(第1页)

元武宗海山去世时,给弟弟爱育黎拔力八达留下的,是一个烂摊子——国库空得能跑老鼠,朝堂上喇嘛和勋贵吵成一团,民间纸币贬值到老百姓买菜都得扛着一麻袋钞票。公元1311年,爱育黎拔力八达在大都登基,史称元仁宗。这位新皇帝一上台,就干了一件让所有人都没想到的事:把哥哥武宗搞的那套几乎全废了。

仁宗能顺利继位,多亏了一个人——李孟。李孟是河北人,年轻时考中过金朝的秀才(那时候金朝还没灭亡),后来成了仁宗的老师。武宗在位时,李孟因为反对滥发纸币,被排挤到乡下种地。仁宗一继位,第一件事就是把李孟请回大都,当场任命为中书平章政事(相当于副宰相)。

李孟一上任,就提出三条建议:第一,停印新钞,回收旧钞,稳定物价;第二,裁掉武宗时期封的那些"遥授官"(只有头衔没实权的官),光这一项就砍掉了上千个职位;第三,把那些在皇宫里横行霸道的喇嘛赶出京城,"令其各回寺庙,不得干预朝政"。

仁宗对李孟几乎言听计从。有一次,一个蒙古勋贵跑到皇宫哭嚎:"陛下,李孟是汉人,他这是要排挤我们蒙古人啊!"仁宗板着脸说:"李孟说的是对的,朝廷养着你们这些只拿俸禄不干事的人,有什么用?"那勋贵被怼得哑口无言,灰溜溜地走了。

短短两年,元朝的财政居然慢慢缓过来了。物价从原来的"一石米二十五贯"降到了"十贯",朝堂上少了一半混日子的官,连街上的喇嘛都规矩了不少。老百姓私下里说:"仁宗皇帝,比他哥强多了。"

仁宗和元朝其他皇帝最大的不同,是他特别喜欢汉文化。他小时候跟着李孟读书,《论语》《孟子》背得滚瓜烂熟,还能写一手不错的汉字。有一次,他跟大臣们聊天,突然冒出一句"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把在场的蒙古勋贵听得一脸懵——他们大多只会说蒙古话,根本听不懂什么意思。

他不仅自己学,还逼着蒙古贵族子弟学。他下诏书:"凡蒙古、色目(西域各族)官员,不通汉文者,不得任三品以上官。"这道命令可把那些只会骑马射箭的勋贵急坏了,纷纷请汉人老师教自己读书,上都的"蒙古国子学"一下子多了好几十所。

有个叫拜住的年轻贵族,是成吉思汗的后裔,本来天天在草原上打猎,被仁宗逼着去国子学读书。后来这拜住成了元朝少有的精通汉文化的蒙古大臣,还成了元英宗的得力助手——这都是后话了。

仁宗对汉文化的热爱,甚至到了"偏心"的程度。他觉得蒙古传统的"忽里台大会"(贵族议事会)太落后,主张"事从简牍"(用文书制度处理政务);他觉得蒙古的历法不够精确,下令让郭守敬的后人重修历法;他甚至还想把皇宫里的蒙古语告示,全换成汉文。

有大臣劝他:"陛下,您毕竟是蒙古皇帝,太偏向汉法,会引起宗室不满的。"仁宗叹了口气:"治国要用好办法,管它是汉法还是蒙古法?"

仁宗干的最轰动的一件事,是恢复科举。

自从金朝灭亡后,科举就停了。元朝建立后,忽必烈虽然搞过几次"选官考试",但规模很小,而且蒙古人、色目人考的内容跟汉人完全不一样(蒙古人考骑射,汉人考经义),根本算不上真正的科举。从1237年(金朝最后一次科举)到1313年,整整七十六年,读书人想当官,要么靠关系,要么去给贵族当幕僚,正经的"学而优则仕"之路,断了快一个世纪。

1313年,仁宗下了一道《开科取士诏》,里面说:"朕惟取士之法,必考经术以作其义理,考辞章以观其才华。"意思是,不管是蒙古人、色目人还是汉人、南人(南宋遗民),都要考经义(儒家经典)和辞章(文章写作),考上了就能当官。

这道诏书一下,天下读书人都疯了。江南地区的老秀才们,有的都七八十岁了,拄着拐杖去报名;北方的私塾里,一下子挤满了读书的孩子,家长们说:"好好考,以后能当大官了!"

1315年,元朝第一次科举考试在大都举行。一共录取了五十六人,其中蒙古人、色目人各十六人,汉人、南人各十二人。第一名(状元)叫张起岩,是山东人,考中后被任命为集贤修撰(负责修史书的官)。他后来回忆:"放榜那天,我在榜前看了三遍,才敢相信自己中了。周围的人都在哭,有哭自己考中的,也有哭盼了一辈子终于等到这一天的。"

恢复科举看起来是好事,但反对的人可不少。蒙古勋贵们跳得最欢:"我们蒙古人靠马背上得天下,凭什么要跟汉人一起考那些之乎者也?"有个叫铁木迭儿的大臣,是武宗时期的老臣,私下里说:"科举就是汉人的圈套,想让我们蒙古人忘本!"

仁宗没少跟他们吵架。有一次在朝堂上,铁木迭儿说:"陛下,汉人读书人参政多了,会反过来欺负我们蒙古人。"仁宗冷笑一声:"你看看那些贪赃枉法的,是汉人多还是蒙古人多?科举选的是有本事、有德行的人,总比用那些只会抢钱的强。"

除了蒙古勋贵,还有一群人反对——佛教僧人。之前喇嘛们靠皇帝的宠信,能随便推荐人当官,现在科举一开,这条路被堵死了。有个叫必兰纳识里的高僧,跑到仁宗面前说:"佛法能安天下,何必靠科举?"仁宗没理他,直接把他打发回了寺庙。

阻力最大的,其实是"旧规矩"。元朝的官员选拔,一直靠"世袭"和"推荐":老子是大官,儿子就能当官;跟王爷关系好,就能被推荐当官。科举虽然恢复了,但每年录取的人太少(最多的时候也就一百多人),根本动摇不了旧制度的根基。很多考中科举的读书人,到了地方上,还得看当地蒙古官员的脸色办事。

仁宗在位的九年(1311-1320年),被称为"延佑新政"(延佑是他的年号)。除了恢复科举,他还干了不少实事:

比如整顿吏治,规定"官员任满三年必须考核,不合格者降职";比如减轻赋税,江南地区的"夏税"(粮食税)减少了三成;比如修《大元通制》,把元朝的法律整理成一部完整的法典,里面还特意加了一条"禁止蒙古人强占民田"。

但他也有为难的时候,他想立自己的儿子硕德八剌为太子,又想起哥哥武宗的遗嘱(让他传位给武宗的儿子和世?),纠结了好几年,直到1316年才下定决心立硕德八剌为太子——这为后来的皇位之争埋下了隐患。

1320年,仁宗在大都病逝,享年36岁。他在位九年,虽然没能彻底改变元朝的痼疾(比如蒙古贵族的特权、财政的亏空),但至少让这个王朝喘了口气。《元史》说他:"仁宗天性慈孝,聪明恭俭,通达儒术,妙悟释典(佛教经典)。其孜孜为治,一遵世祖之成宪,尤以兴学养士为急。"意思是,仁宗又孝顺又聪明,懂儒家学问,还懂佛教,治理国家遵循忽必烈的规矩,尤其重视办学和培养人才。

他恢复的科举,虽然规模不大(元朝一共只开了十六次科举),但对后世影响深远。那些通过科举当官的汉人、蒙古人,成了元朝中后期少有的"清流",还为后来明朝的科举制度提供了借鉴。

仁宗去世后,太子硕德八剌继位,也就是元英宗。这位年轻的皇帝,比他父亲更激进,一上台就搞起了新政。

[快穿]歪?送温暖来了喂  冰山学姐?呵呵,我选择直接白给  被绿茶徒弟读心后,我活成大女主  快穿之钓系绿茶攻略手册  逸霄  秘密热恋  世间诡异时代:从丧尸末日开始  快穿:新手系统它靠宿主赢麻了!  日月山河永在!但却在1936?  影帝的小盲果  每月可以许愿,道宗圣女沦陷  四岁奶团手一抖,全家火葬场了  玩具  不复嫁  九天吞道  循规蹈矩  1950海量物资交国家  臂弯  《之死靡它》番外篇  直播判案:我是个地狱判官  

热门小说推荐
师娘,借个火(师娘,别玩火)

师娘,借个火(师娘,别玩火)

师父死了,留下美艳师娘,一堆的人打主意,李福根要怎么才能保住师娘呢?...

我的极品老婆们(都市特种兵)

我的极品老婆们(都市特种兵)

一个被部队开除军籍的特种兵回到了都市,看他如何在充满诱惑的都市里翻云覆雨...

一揽众美在三国

一揽众美在三国

一个现代人,来到了古代,哇噻,美女如云呀,一个一个都要到手,战争阴谋铁血一揽众美,逍遥自来快乐似神仙本书集铁血与情感于一身为三国类中佳品。...

天美地艳男人是山

天美地艳男人是山

从农村考入大学的庾明毕业后因为成了老厂长的乘龙快婿,后随老厂长进京,成为中央某部后备干部,并被下派到蓟原市任市长。然而,官运亨通的他因为妻子的奸情发生了婚变,蓟原市急欲接班当权的少壮派势力以为他没有了后台,便扯住其年轻恋爱时与恋人的越轨行为作文章,将其赶下台,多亏老省长爱惜人才,推荐其参加跨国合资公司总裁竞聘,才东山再起然而,仕途一旦顺风,官运一发不可收拾由于庾明联合地方政府开展棚户区改造工程受到了中央领导和老百姓的赞誉。在省代会上,他又被推举到了省长的重要岗位。一介平民跃升为省长...

张三丰弟子现代生活录

张三丰弟子现代生活录

张湖畔,张三丰最出色的弟子,百年进入元婴期境界的修真奇才。他是张三丰飞升后张三丰所有仙器,灵药,甚至玄武大帝修炼仙境的唯一继承者,也是武当派最高者。在张三丰飞升后,奉师命下山修行。大学生,酒吧服务员,普通工人不同的身份,不同的生活,总是有丰富多彩的人生,不同的遭遇,动人的感情,总是让人沉醉不已。武林高手...

神墓

神墓

神魔陵园位于天元大6中部地带,整片陵园除了安葬着人类历代的最强者异类中的顶级修炼者外,其余每一座坟墓都埋葬着一位远古的神或魔,这是一片属于神魔的安息之地。一个平凡的青年死去万载岁月之后,从远古神墓中复活而出,望着那如林的神魔墓碑,他心中充满了震撼。沧海桑田,万载岁月悠悠而过,整个世界彻底改变了,原本有一海峡之隔的...

每日热搜小说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