乐文书包网

手机浏览器扫描二维码访问

第4章 文化篇 古人说话也用文言文吗(第1页)

29古人说话也用文言文吗

很多人以为古人在日常说话时也满口“之乎者也”,担心穿越回去不会说“文言文”,没法和古人交流。这种担心是多余的,因为古人日常交流用的也是白话文。

所谓文言文,是古人写文章时用的书面语言。春秋以前,文言文与口语白话文的区别并不大,文言文实际上就是将商周时期的口语简化后变形而成的。到了春秋战国时期,文言文基本定型,以后的两千年基本没有变过。但口语白话文却一直在变,变化的原因主要是受移民的影响,比如游牧民族入主中原所导致的语言变化。唐朝之后,白话文和文言文分离得更加明显,人们平时说话和写文章已经完全不一样了。

那古人为何写文章的时候不用白话文呢?这样岂不是更方便读懂吗?白话文尽管容易读懂,但真的不容易写,因为用字太多。同等信息含量的内容,如果用白话文,会比文言文多出一倍的文字量。在纸张没有发明前,古人在青铜器上铸字、竹简上刻字、丝帛上写字,这些书写材料都十分昂贵,而且书写过程也很费劲。所以,古人为了省钱省力,写文章的时候必须惜字如金,文言文这种精简化的用语就体现了它的优势。打个比方,您正在读的这部书总共十余万字,如果用竹简写成,需要近三十斤竹简。如果百万字的长篇小说用竹简写成,大部分人是买不起的。所以,古人用文言文的最初目的是为了省字控制成本。

东汉改进了造纸术,唐宋普及了印刷术。书写材料便宜了,过程也不那么费劲了,为啥还用文言文呢?这主要是因为文化传承的惯性,文言文格式稳定,言简意赅,有表达优势。另外,古代的知识分子用文言文还能提高自己的格调——这样能把自己和普通的“吃瓜群众”区分开来,通过体现文化的高低差异来获得优越感。两千多年来,使用文言文一直是读书人的身份象征,直到新文化运动倡导白话文后,文言文的优越感才消失。

宋朝之后,随着民众阅读的普及,白话文在书籍文章中的使用数量大大增多。宋代兴起了一种新的文学形式“话本”,实际上就是说书艺人表演时使用的底本。这种话本融合了口语和书面语,产生了一种浅近文言体,即白话小说。此后的畅销类小说基本都用白话文了,这样读起来比较贴近真实生活,而且大家都能读得懂,四大名著就是此类小说的代表。今天的初中生读四大名著就容易,但读纯文言体的《史记》就费劲多了。

宋朝之后的白话文和今天差别不大了,基本上都能看懂。史书上记载过一段宋代官府审问一个妇女的对话,这妇女砍伤了自己的丈夫,官府的原话是这样说的:“是你斫伤本夫?实道来,不打你。”和今人说话相比,只是个别字的用法听起来有些别扭,但不影响理解整句话的意思。

明朝时朱元璋写圣旨也多用白话文,因为他的文化水平不高,用白话文方便点。朱元璋有一道圣旨下达抗倭令,要求抵御海盗,原话是这样说的:“奉天承运,皇帝诏曰:告诉百姓们,准备好刀子,这帮家伙来了,杀了再说。钦此。”如此简单粗暴的白话文,今天的小孩子也能听懂,毫无违和感。

到了清朝,白话文和今天基本无异。性情中人的雍正皇帝,给大臣写朱批的时候就时常冒出两句白话文,用这样的方式拉近与大臣的情感。比如:朕就是这样汉子,就是这样秉性,就是这样皇帝。他甚至还给大臣写过“你好么?”这样今人常用的口语。

尽管古人讲话也用白话文,但并不代表你穿越回去就能听懂。因为同样的白话文,古人的发音和今天不一样。关于此问题,下一篇会详细论述。

30古人能听懂我们说话吗

前面讲过,古人日常说话也讲白话文。那穿越回古代,我们能不能和古人无障碍交流呢?答案是不能。因为古人即使讲白话文,其白话文的发音也是古汉语发音,和我们现代汉语发音大不相同。

根据古汉语学者的研究,历史上古代汉语的发音大致经过三个时期的变化,分别是上古音、中古音和近古音。上古音指从西周到汉朝的汉语发音;中古音指从南北朝到唐朝的汉语发音;近古音指从宋朝到清朝的汉语发音。(关于古汉语的发音分期,学界存在不同的观点,此处只采用这种较为广泛的说法。)

这三种发音之间的差距非常大,和现代汉语的发音更是天壤之别。比如说同样是“青青子衿”这句话,三个时期的古汉语发音分别是:

上古音(周朝、秦朝、汉朝):cencenciukeu

中古音(南北朝、隋朝、唐朝):cengcengcigu

近古音(宋朝、元朝、明朝、清朝初年):cgcgzig

听起来是不是有点蒙,有点像外语?为什么古汉语的发音会有这么大的变化?很重要的一个原因就是历史上北方游牧民族不断南迁,他们讲的胡语与中原汉语融合,导致了汉语发音发生了重大变化。有的语言学家认为,今天的闽南语、粤语、广东客家话和江浙吴语保留了一些古汉语的发音。原因就是最初的汉语使用者,在胡人入主中原的时候,不断地向南迁,衣冠南渡,把最初的古汉语的发音带到了南方,经过千百年的世事沧桑,至今还残存着一些。比如,古汉语发音中有个入声,在今天的普通话四个声调中已经没有了,但是在吴语粤语等方言里依然还有入声。今天的日语和韩语里也保留着一些古汉语发音的元素,所以南方人在学日语发音时会感到一丝亲切,学起来很顺口。

有的人会感到疑惑:古代又没有录音机,你是怎么知道古汉语发音的?其实用不着录音机,用拼音的方式就可以拼出古汉语的发音。古代没有今天的汉语拼音,却有一套类似拼音的文字注音体系,叫“反切法”。简单地说,就是用两个字为一个字注音。一般都会选择两个常用字来反切,前面的字取其声母,后面的字取其韵母和声调。比如山峰的峰,反切法注音为“房生切”,取“房”字的声母f,取“生”字的韵母eng和声调“一声”,反切出来就是fēng了。

中国人早在两千年前就使用反切法了,今天学者通过隋朝的《切韵》等韵书可以复推出中古音系,但上古音的复推比较麻烦,还要借助亲属语言(比如藏语)的发音规律。但这些都是复推,不可能和古人完全一致。

有的朋友还疑惑:今天用普通话读唐诗还是很押韵,怎么能说中古音和今天普通话发音不一样呢?这是因为中古音的韵母和今天的韵母变化没有太大,特别是平声韵(句尾押韵字为一声或二声)的唐诗,今天读起来依然押韵。但你若读上古音时代的《诗经》,你就会发现不怎么押韵了。

古汉语发音是个很有趣的问题,但要记住:如果想穿越回古代干大事,一定要选择好时代;否则,你穿回去可能连话都听不懂。穿越有风险,选择须谨慎!

31中国方言的历史起源

汉语是汉文化的重要载体,汉文化的博大精深在汉语方言的复杂性上体现得淋漓尽致。汉语不同方言间的差异,甚至大过欧洲不同种语言间的差异。比如说,葡萄牙人和西班牙人各自用本国语言是可以彼此交流的,丹麦人、挪威人、瑞典人之间各自用本国语言交流也基本没多大障碍。但我作为一个东北人,听江西同事给家里打电话,基本上就像听外语一样,完全听不懂。好像最难懂的方言是温州话,传说抗战时期,抗日武装部队都会用温州人做情报员传递军情,因为不怕被偷听——听也听不懂。

按照现代通俗的分法,现代汉语可以整合划分成为七大方言,即官话、粤语、吴语、客家语、闽语、湘语和赣语。每一种方言下面又可分为若干片区(大片区也称次方言)。比如官话又分为北京官话、东北官话、冀鲁官话、胶辽官话、江淮官话、中原官话、兰银官话和西南官话等八大片区。其中,北京官话就是普通话的蓝本。同一方言的不同片区之间,差距有大有小。官话的不同片区间的差异就较小,互相之间是可以听懂的。比如我是一个讲东北官话的东北人,去大西北的陕西,能听懂陕西话,因为陕西话属于中原官话;我去大西南的四川,也能听懂四川话,因为四川话属于西南官话。官话之间,除了一些地方性的词汇外,彼此间都能听懂。但有的方言不同片区间的差异就非常大,差异最大的是闽语。比如说同属于福建的福州和厦门都讲闽语,但福州话属于闽东片区,厦门话属于闽南片区,彼此很难听懂。

方言形成的原因是比较复杂的。比如原住民语言的影响、时间流逝导致的自身变化和地理环境的阻隔等,但最重要的因素还是历史上移民导致的语言分化与聚合。比如,秦朝南伐百越,大量军人、官员移民两广,促成了粤语的形成。再比如,北方游牧民族内迁,导致了北方官话语音的变化。所以,每一种方言的形成都有它背后的历史原因。

有湖北宜昌的朋友就跟我说过,他们在外地说话总被认为是四川人。四川话是西南官话的代表,西南官话是云、贵、川、渝等地的方言,湖北也有一部分地区使用西南官话。为什么湖北人要讲四川话呢?其实大家弄反了,并不是湖北人讲四川话,而是四川人讲湖北话。今天的四川人大部分并不是古代巴蜀人的后代,而是湖北人的后代。明朝时就有大量湖北人移民四川,更大规模的移民则是发生在清朝初年。明末有个农民起义领袖叫张献忠,据说他小时候随父亲在四川贩枣,被当地人欺负过,所以对川人怀有深仇大恨。他起义造反后,就带着军队从陕西进入了四川,开始大肆屠杀。岷江以北的四川人,被张献忠杀了大半,十室九空。所以清初康熙年间,清廷将大量湖北、湖南民众迁去四川充实人口。因为清初两湖地区是湖广省,所以历史上又称此次事件为“湖广填四川”。当时的湖广人讲的是当地的江淮官话,所以移民到四川后就将江淮官话带到了四川,慢慢融合成了今天的西南官话。所以不是湖北话像四川话,而是四川话像湖北话。

四川地处大西南,而官话主要是在北方,为何四川话也属于官话呢?刚才说了,四川话来自于明朝的江淮官话,江淮官话的代表则是明朝初期首都所用的南京话。朱棣在靖难之役后将明朝首都从南京迁到了北京,同时将南京话带到了北京,慢慢形成了北方官话。所以,四川话和北方官话的源头之一都是明朝的南京话,二者都属于官话,四川也成为南方少有的讲官话的地区。只是经历了数百年的演变,四川话和北方官话听起来已有差异了,但两地的人彼此听懂是没有问题的。

再比如说,有的南京朋友去云南旅行,感觉云南一些地方的方言和南京话很像。这又是为什么呢?难道云南官话也来自南京?还真是!云南最早的原住民并不是汉族人,也不讲汉语。虽然从战国开始就有大量内地人移民云南,但始终未撼动云南原住民占大比例人口的地位。在语言上,新来的内地移民被当地人同化,慢慢地也就不怎么讲汉语了。这种情况一直持续到明朝初年,朱元璋为了巩固在云南的统治,向云南大量移民内地人口。移民来源主要有两类:第一类是军队,明朝在云南建立了很多卫、所,相当于军事驻屯区,所以不少军人和军属移民到了云南;另外一类移民就是南京人,朱元璋定都南京后,对南京人不放心,认为他们“政治不合格”,所以就强行将大量南京人移民到云南。今天很多云南人的家谱上就会写着,其祖上来自南京。明朝学者顾炎武就说:“初明太祖之下金陵也,患反侧,尽迁其民于云南。”明朝的移民政策改变了云南的人口构成,来自内地的汉族移民开始成为云南人口的主体。大家都是移民过来的,若各自用原来的方言彼此就没法交流了,而南京话使用人数众多,又有政治地位,所以大家就逐渐都用南京话了。到了清朝,又有许多四川和湖广的移民进入云南,新旧移民融合在一起,在南京话的基础上慢慢形成了今天的云南话。明朝的南京话,其地位就是那个时代的普通话,也是云南话的源头。所以,今天南京人听云南话会倍感亲切,毕竟五百年前都是近亲。

有的朋友会产生好奇:中国这么多方言,古代又不能像今天这样大力推广普通话,那来自不同地区的人交流时岂不是得用翻译?是的,的确有用翻译的,特别是在对普通话一窍不通的闽语地区福建。文献记载:清朝时有个叫朱潮远的官员到福建办理一个案子,堂审的时候身边就得有翻译在场,否则真听不懂闽语。一国之内,不同地区的人得用翻译才能听懂对方说话,中华文化的确是太博大精深了!

32古人如何取名字

一说到古人的名字,很多人都会蒙。尤其是在《三国演义》里,人物之间一会儿称其名,一会儿呼其字。古人的姓、氏、名、字、号都有什么区别?称呼的时候又该注意什么呢?接下来我们就详细讲讲。

今天我们说的姓氏,在古代其实是两样东西,一个是姓,一个是氏。最先有的是姓,《通鉴外纪》解释说:“姓者,统其祖考之所出。”意思是说:姓是为了统一大家共同的祖宗而创立,实质上就是一个部落族群的族号。原始社会就已经有代表族号的姓了,一般取之于地名。早期人类都会住在河边,所以多用江河名为姓。比如说黄帝姓姬,是因为住在姬水附近。炎帝姓姜,是因为住在姜水附近。

另外,原始社会早期是母系氏族社会,在当时的婚姻制度下,孩子只知道母亲是谁,不知道父亲是谁。所以,最古老的姓里面都带有女字旁或女字底,上古八大姓“姬、姜、姒、嬴、妘、妫、姚、姞”皆是如此。姓代表一个人的血统,所以同姓的人是不能通婚的。

到了父系氏族社会后,生产力水平提高,人口迅速增加。这时,原始部落无法承载所有人口,有的人就从部落分出去独立门户。为了给子孙后代区别独立出来的家门,就产生了氏。《通鉴外纪》解释道:“氏者,别其子孙之所自分。”意思是说:氏是为了让子孙后代有各自的区别而创立,实质上是一个支脉的徽号。那时能独立门户出去的,多是部落里有实力的人物,所以有氏的,一般都是贵族,否则也不好意思给子孙后代起表家门的氏。平民和女人是没有氏的,他们只有姓。我们可以这样简单理解:一个老祖宗的所有子孙都有一个共同的姓,哪个孙子发达了就出去自立家门,为了和穷亲戚们“划清界限”,可以再给自己创个氏。

先秦时的贵族男子,一般只称氏而不称姓。因为姓是一个血统共用的,高低人等都有,而氏更能体现其高贵身份。在《史记》中,司马迁称秦始皇为赵政,很少称其嬴政,因为嬴是他的姓,而赵是他的氏。司马迁的称法,较符合当时的真实情况。嬴政为啥以赵为氏呢?因为秦始皇当年在赵国出生,故以赵为氏。

到了秦汉时期,基本没人用姓了,所以姓与氏也不再区分了。今天我们说的姓氏,绝大多数情况仅是最初的氏,而并不含姓。

今天我们说的名字,在古代也是两样东西,一个是名,一个是字,其区别在于“幼名冠字”。所谓“幼名”,意思是说名是幼年用的,一般是孩子出生三个月后,长辈给取名。所谓“冠字”,意思是说字是成年后才有的。冠在古代是成年的意思,古代男子20岁行冠礼,民间也有15岁行冠礼的,行了冠礼就代表这个人成年了。成年了就得取个供平辈和晚辈叫的称号,这就是字。

古人都有名和字,一般来说,名和字的含义是相互呼应关联的,或者说字的含义可以用来解释名。比如诸葛亮,字孔明,亮和孔明意思接近。周瑜,字公瑾,瑜和瑾都是美玉。古人称呼名和字是非常有讲究的,除了长辈,别人都只称你的字。《岳阳楼记》里,范仲淹写的是“滕子京谪守巴陵郡”,子京就是字,他的原名是宗亮。平辈之间直呼名字是非常无礼的行为,所以古人骂人时才会“指名道姓”。即便是君主或上级,也不会贸然称臣下的名,除非是想表达不满。但臣下自称的时候,一般会用自己的名,表示恭敬和谦卑。所以,诸葛亮在《出师表》中的第一句就是“臣亮言”,而不是“臣孔明言”,这就是自称名以表示恭敬。

人间值得  被休后我成了侯府真千金  盟主夫人不好当  这个萝莉有点萌  最终守护者  最后一个鬼师  月亮和六便士  火影狙击  网游之梦幻完美  兵王之王  超级毕业生  云边有个小卖部  非典型网游文  大小姐的修仙保镖  心安即是归处  半世为魔  底层逻辑  重燃2001  诡蛊  世界尽头的咖啡馆  

热门小说推荐
倚天屠龙夺艳记

倚天屠龙夺艳记

赵敏的娇蛮狐媚周芷若的举止优雅小昭的温柔体贴不悔的秀丽美艳蛛儿的任性刁蛮  一梦醒来,该是倚天屠龙的另一个新主角上场了...

师娘,借个火(师娘,别玩火)

师娘,借个火(师娘,别玩火)

师父死了,留下美艳师娘,一堆的人打主意,李福根要怎么才能保住师娘呢?...

修真位面商铺

修真位面商铺

成仙难,难于上青冥!修真难,没有法宝没有丹药没有威力巨大的符箓,没有强悍的天赋。但是自从有了位面商铺就不一样了,有了位面商铺一切都有了。什么,修真界最普通的洗髓丹在你那里是绝世神丹!什么,你们那个位面遍地都是各种精金矿物,精铁灰常便宜!前世走私军火的商人,今生在修真界同样要将商人当做自己终生的追求。我只是一个做生意的,修炼真仙大道只是我一个副业。成为位面商铺之主,横扫诸天万界。商铺在手,天下我有!...

天美地艳男人是山

天美地艳男人是山

从农村考入大学的庾明毕业后因为成了老厂长的乘龙快婿,后随老厂长进京,成为中央某部后备干部,并被下派到蓟原市任市长。然而,官运亨通的他因为妻子的奸情发生了婚变,蓟原市急欲接班当权的少壮派势力以为他没有了后台,便扯住其年轻恋爱时与恋人的越轨行为作文章,将其赶下台,多亏老省长爱惜人才,推荐其参加跨国合资公司总裁竞聘,才东山再起然而,仕途一旦顺风,官运一发不可收拾由于庾明联合地方政府开展棚户区改造工程受到了中央领导和老百姓的赞誉。在省代会上,他又被推举到了省长的重要岗位。一介平民跃升为省长...

神墓

神墓

神魔陵园位于天元大6中部地带,整片陵园除了安葬着人类历代的最强者异类中的顶级修炼者外,其余每一座坟墓都埋葬着一位远古的神或魔,这是一片属于神魔的安息之地。一个平凡的青年死去万载岁月之后,从远古神墓中复活而出,望着那如林的神魔墓碑,他心中充满了震撼。沧海桑田,万载岁月悠悠而过,整个世界彻底改变了,原本有一海峡之隔的...

悦女吴县

悦女吴县

书名?阅女无限??呵呵,广大银民,请看清楚哦。吴县,这个二十岁的青涩小子,进城上学,居然一不留神,取悦于众多美女,在众女的帮助下,事业也是蒸蒸日上。且看主角如何将有限的生命,投入到吴县的悦女事业中去。蹩脚的猪脚,由一个初哥,逐渐成为花丛高手。...

每日热搜小说推荐